查看原文
其他

成长从“疼痛”开始

谷里书院 2024-01-09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悠悠夏荷 Author 柯晓珊


——读祖庆老师新书《从课堂到课程》有感

“知道疼痛,开始生长。从这里,开启专业成长之旅。”捧起祖庆老师的新书《从课堂到课程》,静心品味,细细咀嚼,是一种极舒适的享受。

祖庆老师从自己的职业生涯说起,他的成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:海岛起步,差一点葬身大海,从此开始用功教书;接连两次评选失利,而后直面失利,重新出发;副校长职位让他迷茫,他果断取舍,坚定做一个有智慧、有魅力的语文教育工作者;直到现在,他成为了浙江省特级教师,”谷里云“文化品牌创始人,全国首届“有重大影响力”写作卓越名师。

祖庆老师每一次成长的飞跃都是建立在“痛”的基础上的,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:成长从“疼痛”开始。


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,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


第一次区级公开课,上砸了



刚毕业那一年,教研员安排了一节区级公开课给我。初出茅庐的我,能有这样的机会,甚是欣喜。带教师傅也一直叮嘱我:“一定要把课上好,争取给大家留一个好印象。”

我选择的是《掌声》这一课,这是一篇老课文,经验不足的我实在找不到什么更好的突破口。于是,我开始广泛地搜罗此课资料,觉得这份设计的语言实践点不错,觉得那份设计的拓展延伸好,就开始自作聪明地东拼西凑起来。

看着教学设计,那是行云流水;实际课堂教学时,却是稀里哗啦。试上结束后,教研员的一句“感觉你都没有用心备课”深深刺痛了我,确实,我只是“用心”地在网络上搬运材料。

接着,我静下心来,抛到这些东拼西凑的材料,沉入备课。带教师父轮番指导,几次试教下来,一次比一次有进步,终于有了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了。我想当然地认为在别班上得不错,在自己班能上得更好。


信心满满地迎来正式上课的这一天,我自认为做好了万全的准备,但看到全区的青年教师那齐刷刷的眼睛,我还是胆怯了,脑袋一片空白:额头开始淌汗了;话说得不利索了;写板书的手也微微颤抖了……

更要命的是,学生比我还怯场,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,空气像凝固了似的。平时积极发言的小可爱变得畏畏缩缩了,当问题抛出来时,零零星星的小手,怯生生地回答,更是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……

要是上不好,怎么办?这是第一次区级展示课,要是上砸了,以后还会有机会吗?越想就越害怕,越害怕就越胡思乱想……我太想把这节课上好了,反而上得出奇地糟糕。

狼狈不堪的一节课!尴尬至极的一节课!芒刺在背的一节课!效果比任何一次试教的效果还差得远。整节课就像过流程一样,按部就班地一个接一个地过。

都快要上到课末了,我一看手表,还有10分钟!天哪,我该怎么办?我脑子飞快地旋转,想着待会儿如何来“救场”……

就在这时,下课铃声意外地响了,我心里一喜,就像获得救赎一般,匆匆总结后宣布下课。惊魂未定的我坐在会场一角,还在纳闷课堂时间的问题,这时师傅偷偷过来告诉我:“我看你都快上完了,就赶紧去把下课铃提前了8分钟。”

啊?!原来是这样!师傅的安慰,众人的点评,我一句话都听不进去。我甚至抬不起头来,不敢和别人进行目光对视,因为我深刻认识到这节课我败得彻彻底底,是一个让我不堪回首的耻辱。

当晚,我直面问题,含泪反思,洋洋洒洒写下数千字,有不甘,有后悔,有期望。第一次公开课的失利,让我尝到了疼痛的滋味,它变成了一道刻苦铭心的“伤疤”,在我心里挥之不去;我也庆幸拥有这一失利,它时刻警醒我:上好一节课不容易,但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教师应尽的本分。

正如祖庆老师所说:“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公开课认真上,把每一节公开课当家常课从容上。每一课,都不可苟且,不容苟且。”感谢这一次的失利,让我也明白了上好每一节课是我最根本的坚守。

第一个市级课题,难产了



2013年,我申报了一个市级课题。没有任何课题申报经验的我,这纯属是“瞎猫碰上个死耗子”。课题立项后,我还是课题“小白”,具体该怎么做,该做什么,一脸茫然,无从下手。

这个课题的难产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——

当时刚产假结束,还处于新手妈妈的各种忙乱中,最基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已经疲于奔命了,根本没时间来思考课题;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中年级,自从立项后,我这个主持人不是被安排在低年级,就是被安排在高年级,每一次都完美错过研究对象。想着梳理梳理,让中年级老师帮忙落实,又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,因为自己没直接参与,也无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,一直没法深入研究;学校一旦有专家来指导,我就赶忙拿着这一课题请教,但专家并非专来进行课题指导,总是寥寥数语,点个大致方向,对我这个门道还没摸清的“小白”来说,效果甚微……

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水平不够,不足以担任主持人一职。我虽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,也想改变现状,但却没下苦功夫。当时的我,就像是李政涛老师说的:“周遭面对的是坚硬的现实,总是轻易地击穿各种以理想的名义刻意炮制的光环和泡沫。”


磕磕绊绊之中,课题中期汇报现场会的通知来了。该怎么汇报呢?文件里并无具体要求,有一前辈告诉我,不要汇报得太长,突出亮点,控制在10分钟以内即可。确实,断断续续的研究,成果也不多,整理起来,差不多也是10分钟的量。

汇报当天,我看到我们的市教研员坐在专家席上,和我同组汇报的是区教研员、某校校长、某校科研室主任,我一阵慌乱当评委老师说每个主持人汇报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,我更是傻眼,啊,我的汇报稿大致就是10分钟;当各位大咖们上台汇报时,研究数据之清晰,研究过程之扎实,研究成果之丰厚,和我的汇报对比起来,顶多算一个工作总结,无地自容啊……

可想而知,当时的我是多么灰溜溜。专家点评时,说到一句“可能有些老师第一次做课题”,说的就是我,确实差距甚远。

有了这一次的疼痛,我下定决心,想要做好课题研究,必须靠自己不断学习。我进行了课题相关文献的学习,从别人研究成果中汲取思路和灵感;跟进线上相关课程——《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系列课程》《有效教科研的策略与方法》;认真学习相关书籍——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十八问》(方法篇)(案例篇)……努力将所学付诸实践,不断尝试,争取课题研究做到实处。

2019年,这个难产的课题终于结题了。拿着这来之不易的结题鉴定书,虽没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,略抱遗憾,但我心里有了往后前进的方向。

2019年起,我陆续主持并顺利完成了两个省级课题、一个市级课题,还有两个省级课题正在努力研究中。虽说不上成长得多快,但对比之前丑小鸭的自己,算是一种天鹅式蜕变的惊喜。

祖庆老师说:“所谓惊喜,其实是努力到无能为力之后的水到渠成。”是的,如果没有努力到无能为力,就不要说自己已经尽力。

第一次骨干评选,落榜了



说起第一次骨干落选,那是学校为了准备区级骨干选拔,进行的一次校级骨干的比赛。

当时年少轻狂的我,觉得学校内部比赛算不得什么正式比赛,以自己当时的水平应该十拿九稳,就没有认真地做好相关准备。而且比赛当天,我的父母来到厦门,我着急着要赶回来迎接他们,于是和1号选手换了次序,还没待我晃过神来,就已经进入备赛室了。

好吧,既来之,则安之。抽题……准备……入场……

一进入赛场,我愣了一下,学校用心地请了不少本地名师作为评委,曾经细致指导过我片段教学的林老师就在其中。我一直都非常敬爱林老师,默默地把她当做师父,满脑子都在想她会不会对我今天的表现很失望啊?她会不会觉得我没有任何进步啊……

越这样想,就越紧张,结果肯定是没讲好,非常普通,没有亮点。讲完后,我没敢和林老师的眼神对视,匆忙离场了。唉,我亲爱的林老师啊,如此不用心的我,辜负了您的细致指导。这句话在我心里重复了好多遍。

可想而知,我在校级比赛中落选了。因为我自己的不够努力,毁掉了一次这么好的机会。机会不是我的老母亲,它不会在原处等我。


好在后来还有区教坛新秀的选拔,有了校级骨干选拔的失利,我没有理由懈怠,够上教坛新秀的选拔,这才为我的专业之路开启了另一扇窗。从区教坛新秀,到市骨干教师,再到如今的市学科带头人,一路走来,我始终不忘校级骨干比赛的疼痛。

其实我的“跌倒”还不止这些,跌倒并不可怕,祖庆老师说:“我的每一次跌倒都是有价值的。在跌倒的地方抓起一把沙子,紧紧握住,它们就有可能成为岁月蚌壳里的珍珠。”

如今的我,惰性还是常有,所以要多看祖庆老师的书,让自己保持专业清醒,让自己牢记:成长从“疼痛”开始,让“疼痛”倒逼成长!



往期回顾:

成长是修炼出来的——读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著的《从课堂到课程》有感

谷里好书 | 一二三四年级课文不会教?来看看彭峰老师的实战妙招!

“快乐读书吧”:一不小心就会让孩子不快乐

谷里首发|一年级学拼音,萌娃书房必备《赵清遥的拼音故事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